首页 智慧医疗 合作案例 关于德澳 公司动态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
聚焦两会 | 2023年全国两会医信建设的四大关键词

导读: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隆重开幕。今年“两会”是我国度过本轮疫情流行,社会生产、生活加快恢复正常后的首次“两会”。近300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首都共商国是。那么本次两会期间,又有哪些关于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提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023全国两会医信建设的四大关键词


今年,医疗信息化建设依然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之一。接下来总结了四大关键词,为大家了解两会关注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方向提供参考。

01、人工智能

 

王志刚:促进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对近期国内外关注的ChatGPT以及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回应。他表示,ChatGPT的技术是一个大模型,计算力强,计算方法好。同样一种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发动机,大家能做出发动机,质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像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此外,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好的部署,这个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很多年,并且有一些成果。我国还提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场景,通过技术牵引和场景驱动,将促进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来源:央视新闻)

 

姚建红:卫生健康现代化是“必答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姚建红指出,卫生健康现代化是“必答题”,需要在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工作重点。他建议,不断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积极开展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等,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姚建红也建议,完善现代化、智能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杨金龙: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十分关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在他看来,建设好“智慧医疗+”,不仅可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同时也能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水平更高的医疗服务。杨金龙介绍,我国的“智慧医疗+”建设始于一二三线城市的二级以上医院。截至2021年底,“智慧医疗+”产业投资已超千亿。而随着国家一系列“智慧医疗+”相关政策的密集发布,进一步加快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杨金龙认为,“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但目前还存在缺乏上级宏观指导、资金掣肘等问题。“部分云平台搭建较晚,基础数据共享困难;‘智慧医院’建设进度不一,服务能力差距大;监管法律法规欠缺,患者隐私缺乏保障。”杨金龙建议,要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加快智慧医疗云平台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加快“智慧医院”建设速度,引入支持系统;完善“智慧医疗+”政策法规,健全监管体系。(来源:人民政协报)

 

陈椿:探索“互联网+大健康”产业模式

 

为更好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高质量发展大健康产业,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健康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台盟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陈椿提出多点建议,其中两大点为:

一是实施国家数字卫生战略,探索“互联网+大健康”产业模式。明确我国数字健康治理目标,梳理相关业务逻辑,达到数字健康医疗的安全、无缝、保护和普惠、均衡、共享的目标,建立包括患者賦能、预测分析、卫生人力、交互操作性等四个维度的数字健康指标,并据此进行管理。

 

二是推动康养行业数字化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慢性病发病率持续处于高位,发展大健康产业潜力巨大。应加强健康老龄化数字赋能,推动康养行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加扁平化、透明化、便捷化的健康数据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开启定制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升健康管理、康复照料、护理看护等养老服务质量。普及远程医疗、远程保健、电子病历应用、可穿戴医疗设备、互联网健康数据分析,加快数字药品研发,提倡健康消费,提升人的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加强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产业的高端化应用,注重发展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机器义肢、人造器官等,以便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群、失能人群。(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卢林:加快完善数字医疗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卢林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出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的支持政策,但数字医疗发展仍然缺乏高位引领,创新中心集聚度不高,数据资源、技术资源和产业链资源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尚未建立,人才瓶颈等较为明显。为此,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卢林根据调研结果形成建议《发挥我国数字经济优势,促进数字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卢林认为,如果医疗行业能够充分利用我国数字经济的优势,优质医疗资源就能得到更好的下沉。他建议,制定我国数字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融合的数字医疗产业专项规划。实施容缺、容错、容新的监管模式,以产业基金、科创基金以及融资租赁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在卢林看来,努力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惠及广大患者,实现我国数字医疗的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报道)

 

02、健康医疗数据

 

霍勇:完善我国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关注重大慢病的专病数据库建设,并带来了《关于完善我国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的提案》。

他建议:

1)制定专病数据集标准并建立国家级重大慢病专病数据库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2)建立专病数据集标准,加大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采用国际普遍应用的医学术语体系并纳入到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应用中,建立统一采集数据标准,为实现不同重大慢病专病和其他来源的数据在数据库平台上存储、对接和应用奠定基础。各部门联合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与统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3)整合多部门数据,探索数据共享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在政府层面,制定配套制度并完善相关法律,由政府主导梳理和完善健康医疗数据目录,将大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分地域和分专业的编制。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例如社保局、疾控中心、卫健委、医院、社区等),解决整合数据平台中的技术壁垒、行政阻碍。多方共同制定专病数据库的管理规范,规定各方义务和权利。(来源:医师报)

 

赵宏:建议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推进健康医疗数据共享

 

针对全民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赵宏建议,尽快出台健康医疗数据实施细则,在数据共享上制定数据共享应用的全流程管理办法,为地方实施提供依据,在数据审核上制定健康医疗数据分类分级标准,综合数据等级、使用用途等要素,制定公开、客观的评价标准。在使用方式上,要及时评估合理利用数据的安全技术,探索“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远程数据共享,提升研究者的工作效率;在数据跨境等法律法规持续完善的同时,也需及时发布指导意见,支撑科研成果跨境交流等活动开展。

 

他还建议,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应用。希望从政策上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校、药械企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应用,构筑良好的健康医疗数据协作生态环境。(来源:人民网)

 

03、人才培养

 

王建安:加强产学研普融合,促进高水平医工信交叉

 

目前,我国医工信交叉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不够、联动不畅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亟需加强“产学研普”融合,以充分释放创新动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针对上述现状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提出多点建议,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国家平台的导向作用和建设能力导向的专业人才梯队。

 

在发挥国家平台导向作用上,王建安提出可以从鼓励交叉性大平台建设,加大对临床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上出发。一方面加大对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的配套支持力度,增设专项研究生名额,开展高水平的交叉人才培育专项,具体可推广借鉴浙江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专设临床研究“三重项目”,充分结合临床研究资源依赖性强、研究周期长、攻关成果应用性强等特点。

 

在建设能力导向的专业人才梯队方面,他提出:一是要由国家统筹设立“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面向具有博士背景的青年临床医生定向资助;二是培养医学知识产权职业经纪人队伍。建议高校增设医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相关专业,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将技术经纪人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价值导向的职称评定及薪酬激励体系。(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卢林: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数字医疗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卢林指出,人才缺口也是数字医疗领域亟待关注的问题。早在2021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对此,卢林建议,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数字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整合政府、院校以及行业资源,鼓励高校增设基础医学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专业课程,探索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建设数字医疗学科,培养专门产业人才,以数字链推动人才链优化升级,以数字化融合提高人才资源配臵效率,打造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才治理体系。同时,还要做好各级干部数字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加快培育懂部门业务、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数字化改革人才。(来源:中国报道)

 

04、信息化助推高质量发展

 

刘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多方协同的方式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已初见成效,但要想实现整体协同效应还任重道远。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出台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多方协同的方式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地区政府部门履行引导协调保障职责,形成内部高效协同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输出医院与依托医院双方有效配置资源,明确责任和定位,实现共赢发展。

 

如何激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也是刘云重点关注的领域。她认为,医疗技术的突破,临床研究的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智慧医院的建设、医院文化的培育,都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她建议,营造支持创新临床研究的政策环境,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的规划中,明确发展方向,引导整体布局,推动创新变革;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效率;加强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实现临床研究区域化协作与共享;建设高标准伦理及遗传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医院间和区域内的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来源:中新网、中国卫生杂志)

 

雷冬竹:医联体内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在2023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关注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是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在信息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建设不健全,不利于综合绩效考核。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思路,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化体系,导致医联体内信息共享困难、数据统计困难。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医联体建设情况指标中,牵头医院难以准确掌握相关数据,给考核评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针对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雷冬竹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下沉共享等建议。其中一点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医联体内,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助力各成员单位临床诊疗、科研创新和运营管理等的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卫生杂志)